第一百二十三章 切磋

零分霏霏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油桃小说www.panpanwei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八股文取士,是明清时期科举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,体现在考试内容和文章格式两个方面。
  
  通过考试选官,到底考什么内容?从隋唐科举制创立以来,经历了复杂的变化,或以对儒家经典的记诵为主(帖经),或以对当前国家统治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主(对策、对时务策),或以文章写作水平的高下为准。
  
  考试内容是考试指挥棒能否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。随着宋代以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,统治阶级的知识水平和从政能力都有很大提高,而思想意识对巩固王朝统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。
  
  以《四书》为代表的程朱理学,是古代政治家、思想家长期摸索出来的统治理论。
  
  程朱理学强调
  
  “明天理,灭人欲”,主要对象是统治集团以及作为其后备军的封建士人,而不是为了毒害广大人民。
  
  士人通过学习
  
  “程朱之说”,有利于树立起对王朝的忠诚和治理天下的公心,是解决
  
  “时弊”的一个有力手段。明朝科举考试基本内容,开始是《五经》、《四书》并重,后来逐渐发展成主要根据《四书》成绩录取,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出现的变化。
  
  这个变化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。八股文取士,虽主要考《五经》、《四书》,以至专重《四书》,但却不采用要求考生死记硬背之法,而是规定必须撰写文章,阐述经义,以
  
  “代圣贤立言”。这种做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,强调对儒家经典的记诵,容易产生死记硬背之弊,而强调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发挥,又容易陷入
  
  “妄作主张”的境地。通过
  
  “代圣贤立言”式的阐述经义的考试,则不但要认真读经书,而且要读书得法,在认真阅读五经、《四书》及权威注疏之后,努力体会
  
  “圣贤之意”,真正做到
  
  “明天理,灭人欲”,掌握古代统治经验。一方面防止了死记硬背,另一方面又防止了束书不读,胡乱联系历史与现实,故为新奇诡异之论的毛病。
  
  从考试内容上说,要求
  
  “代圣贤立言”的阐述经义的考试,在古代社会中似乎是一种理想的手段。
  
  也就是说,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、以巩固王朝统治为目的的传统政治格局中,八股取士是能够找到的最好办法了。
  
  八股取士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对文章格式的要求,所谓
  
  “排比有定式”。明清科举考试中的文章,一般需要四组文句,每组两个段落,相互对仗。
  
  因共有八个段落,即八股,故称八股文(又称时文、制义、制艺等)。
  
  对科举取士来说,它有一个优点,就是对仗工稳与否,标准很具体,使考官对内容大体达到要求的若干考卷,容易判定高下,避免引起纠纷争论。
  
  这在考生多,录取名额少的条件下,是至关重要的。历史上的科举,从来都十分重视这一类的标准,八股对仗就是北宋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文章格式,到明清时期正式用于科举考试。
  
  也就是说,面对应举人数多而录取名额少的矛盾,在考试形式的设计中,强调容易判别高下的客观标准,防止考官的主观升降和徇私舞弊,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。
  
  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统治集团为选拔人才,经过长期摸索,总结经验教训,最后确定下来的。
  
  从考试内容上说,继承发展的是北宋以来所肯定的一种指导思想,即通过阐述经义,最有利于督促士人阅读《四书》、五经,体会圣贤心意,以培养、选拔合乎规格统治人才。
  
  从文章格式上说,继承发展的却是诗赋写作中的规矩准绳,以此种文学领域的规矩为楷模,经过长期摸索,演变而成的一种文章格式。
  
  这样一套制度,从最初指导思想看,决不是为了禁锢士人思想,陷士人于愚昧无知。
  
  但是在客观上,八股取士后来逐渐成为了禁锢思想的选官制度。尤其是八股对仗这种格式,一方面整段整段地对仗,难度较大,限制了士人自由表达思想;另一方面,为了照顾排比对仗,内容又容易流于敷衍、空疏,所以明、清两代一直有人反对八股取士。
  
  可是,又不可能有更合理的办法。这就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国家体制内选官制度面临的困境。
  
  今天也有人反对高考,反对客观题的标准化、程式化,但我们现在确实找不到能够取代高考更好的公平选拨人才的办法,因为我们决不能退回到
  
  “保送”时代。网摘
  
  明代成化年间(1495-1487),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,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,称为“八股”,亦称“时文”、“制义”或“制艺”。以后便承袭下来,格式愈益严格,文章越发空虚,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(1905)才废除。所谓八股文,每篇由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手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八部分组成。破题,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。承题,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。起讲,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,只写题大意,宜虚不宜实。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,为起讲后入手之处。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。这四股中,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,一般是一反一正,一虚一实,一浅一深,亦有联属者,共合八股,故名八股文。全篇总字数,顺治时定为550字,康熙时增为650字,最后改作700字。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,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,依格式填写,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,弊病尤大。然而明清取士,却以科举为重,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,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,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