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家门

亦文重生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油桃小说www.panpanwei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过去,在阳城,钟家实在算不上起眼。阳城的百姓都知道,在阳城县衙当差的老爷们,都集中居住在县城中部靠近县衙的地方,那里酒肆店铺林立,人来人往,是县城最热闹繁华的地段,是为县城的中心,从这里向西有一条主路,一直通往阳城西门,出了西门,再向西二百多里,便是省城,城西这一带,因与省城交通便利,往来客商不少,客栈也就较多,此一带居住了不少买卖之人,在阳城也算是仅次于城中心的富庶之地,而从县城中心往东还有一条主路,一直通往阳城东门,出了东门,再向东几十里,便是凤山,过了凤山,便是北省,因大山阻隔,东门外这一带的几个村,交通不便,十分闭塞,此地居住的人多,且尽是耕种的乡民,他们中的大部分人,生活贫苦,甚至有时遇到灾年,会出现食不果腹的情况,此一带是为阳城的贫民窟,破败、衰落的景象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让人看不到任何希望,而钟家便是其中的一员。
  钟家从祖上开始居住于东门外的上水村,已有不少代了,俗语说,穷不过三代,钟家却是个特例,祖祖辈辈延续至今,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,除了看天吃饭,没有其他任何生计。这么多代以来,钟家既未出过一个富商,更没有一人读书中举、考取功名,甚至连是否出过阳城,都无从考证,因为钟家从未有人提及阳城以外的任何事情,对于他们来说,就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,简单重复着相同的日子,说到底,就只是活着而已。
  要想活着,其实也并非易事,钟家虽然有旧房一间,薄田二亩,但一年耕种下来,交了田赋,去除口粮,几无结余,遇到灾年,往往还要四处借粮,才能度过难关,过得如此之难,有诸多的原因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,钟家的人口结构出了问题。
  乡民人家的想法很矛盾,他们既希望家丁兴旺,子孙满堂,只有这样,才能增加耕种的劳力,才可能有更多的收成,也才可能使家族更强大,然而,在孩童出生之初到成年之前,其实是在增加家庭的负担,因为多一个人就意味着多了一张吃饭的嘴,钟家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的问题:劳力少、孩子多。
  钟家一共四口人,钟田当家,妻子牛氏,育儿三人,老大在出生不久便因病夭折,老二长到五岁时,老三刚出生,老三出生那夜,钟氏夫妇真是百感交集,既庆幸老天再降一子,以补老大夭折之痛,也生出不少担忧,一个孩子养起来已经困难,这再添一丁,他们又该如何是好。
  倒是老二年岁虽小,却颇为懂事,察觉到爹娘的忧虑,便主动说起,自己已经五岁,可以帮助爹娘干农活了,如果这样,家里的收成会好些的,话语虽然质朴,但钟氏夫妇能听得出,老二沿袭了钟家的传统,老实本分,他们真希望老三能像老二一样,也继承这样的品质,为家族出力,为爹娘分忧。
  钟家老二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,自打钟三出生后,便在家里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,从浆洗衣物到生火做饭,都学得很快,做得很好,尤为难能可贵的是,在爹娘去远处的田地耕种时,还独自照看钟三,随着时日推移,兄弟俩的情谊也越发深厚,尤其是,二哥对于三弟,有着一种疼爱之心,家中粮米紧张的时候,宁愿自己挨饿,也要将自己的一些饭食,让给三弟吃,三弟对二哥也十分眷念,常常在他面前撒娇弄怪,引得钟氏夫妇哈哈大笑,兄弟俩的如此情谊,也算是给这个饱尝贫穷之苦的人家带来了些许慰藉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